中国美术学院殷凌云、高文、朱东高三位老师分别在新疆阿克苏、四川西昌、浙江开化挂职,他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工作部署,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所在学院的关心和支持下,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扎根基层,在教书育人、社会美育、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致力于地方的建设和发展,深受师生群众的好评。
殷凌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作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援疆团(教授援疆团)成员之一,2017年9月至今由浙江省教育厅派驻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担任英语教师。她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准确把握教育援疆的新要求,践行爱疆、融疆、为疆的初心使命,发扬胡杨精神,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努力提高工作业绩。她对教案精益求精、积极完善;对学生因材施教、耐心细致;对课堂守时守信、注重创新。她尽心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事必躬亲,有问必答;她担任5位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主动帮助,悉心指导;科研上孜孜不倦,2019年出版译著一篇,在一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带领小组完成《援旅留痕—浙江第九批援疆工作大事记》的编写工作,交付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2019年,她被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党委评为“年度省市援疆指挥部‘四比四创’活动优秀个人”,被挂职学校授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疫情期间她在家开展线上教学,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返回阿克苏后根据要求居家隔离15天,坚持线上直播授课;之后每天乘专车往返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式进行线下教学,并且关心鼓励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她坚持每做一件事都实实在在见成效,展现浙江援疆人的形象。
高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2019年9月挂职西昌民族幼专艺术教育系副主任。根据教育部安排,中国美术学院迅速从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五个方面制定计划和任务,推动“教-学-研-产”形成合力,积极助力西昌民族幼专对口帮扶。高文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发展需求,认真履职,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围绕大凉山彝族特色和非遗文化,高文为西昌民族幼专设计制定了美教专业、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西昌民族幼专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前手工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项目负责人,立足西幼地域人文与多民族特性,结合当地非遗文化、民俗民间美术,创新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非遗教学体系和相关课程教材建设。根据凉山民族地域特色,高文制订西昌幼师-中国美院乡土学院构想十要、西幼校园文化概念方案等一系列报告方案,为西昌民族幼专申报立项三项四川省级课题,积极助力教育改革、教育扶贫和非遗传承事业。2019年期末被西昌民族幼专评为优秀支教老师。疫情期间,参加线上教学、听课巡班,远程协助艺术教育系遴选教材、教师,执笔申报“国家级创新团队课题--凉山彝族(音、舞、美、体)艺术的整合课程价值挖掘与手册式教材开发”;4月底按通知回到西昌民族幼专后,积极参与学校开学准备及教学科研各项工作中,主持申报四川省教育厅多元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古彝--华夏上古文化的同源性研究”并获立项。
朱东高,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副主任,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派驻浙江开化的农村指导员,自2019年1月起挂职齐溪镇党委副书记,驻点联系仁宗坑村。学校每年为开化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下拨10万元经费支持。朱东高及时转变角色适应新的岗位,充分利用中国美术学院资源,通过开展设计扶贫、美育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系列精准帮扶行动,因地制宜地推动仁宗坑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老百姓增收,提升村庄旅游设施,给村民举办健康医学科普讲座,送村民爱心小药箱,帮村民销售“茶叶”,处处落“实”,处处落“细”,深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认可,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优秀。在他的结对联络下,中国美术学院“千村千生基层服务计划”师生志愿者们多次走进齐溪镇中心小学开展社会美育支教,2019年,该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今年疫情发生后,朱东高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于大年初二一大早便从老家常山赶回齐溪,进村入户对仁宗坑村进行全面细致地摸排。省际卡点值守、疫情防范知识宣传、居家隔离人员体温测量……朱东高一直奔走在疫情防控一线,没有离开过岗位一步,并坚持“关心百姓身体的温度,更给予情感上的温度”的工作理念做好工作,表现突出,为当地疫情防控作出贡献,其优秀事迹被开化新闻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