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7  编辑:王中艺

潜流:痛苦与狂喜

邓箭今,1961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现居广州,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邓箭今曾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雕塑。1986年毕业后不久,他开始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广州美术学院被认为是华南地区前卫当代艺术的摇篮。邓箭今也是20世纪80年代推动实验性油画实践的团体“105工作室”的成员之一。从那时起,他的作品被广泛关注并展出,曾参加2002年由巫鸿、黄专策划的中国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1988年在广州星河展馆举办个展,2002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个展,2005年在北京3+3空间举办个展,2009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2012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展,2012年在北京东京画廊举办个展,2013年在广州扉艺廊举办个展,2018年在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举办个展,2018年在加拿大温哥华R Space举办个展,201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举办个展。在美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瑞典、比利时、奥地利、爱沙尼亚、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德国和葡萄牙等地参加群展或个展。邓箭今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也被中国领先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北京)、上海美术馆 (上海)、龙美术馆(上海)、广州美术馆 (广州)、四方当代美术馆 (南京)、深圳美术馆 (深圳),等等。

“潜流:痛苦与狂喜”是来自中国广州的艺术家邓箭今在英国的首次个展。邓箭今,作为一位重要的后现实主义油画家,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玩世现实主义、新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发展中走进公众视野。除了中国之外,其作品也在韩国、日本、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地广泛展出。邓箭今早期作品常见于中国国家级大展中,内容有很多对艺术家朋友们巧妙的调侃式描绘。这后来演变出一种独特的新表现主义风格,呈现密集、强烈且流畅的扭曲肢体组合。 展览“潜流:痛苦与狂喜”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试图阐述由于高速城市化和过度商品化给个人和集体在精神上带来的巨大的压力,描绘一种难以名状的心理苦闷和生理超负荷的结合体。那些或带着面具,或赤裸的怪诞人物,在一幕幕冲突感极强的迷你心理剧里登场,在艺术家透过凄凉而讽刺的视角精心策划的“游戏、幻象和戏谑”中摇曳挣扎。

邓箭今运用偏冷色系的黄、紫、蓝,以及他渗透渲染式的笔触,营造了一场当代版的中世纪狂欢节;那些一组组的构图正是“黄昏幻觉”(殷双喜语)所致的幕幕场景。在这次展览中,邓箭今将无偿的享乐和满足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构建了评论家樊林笔下的一场引发“悲痛、恐惧、同情心和无尽妄想”的“华丽叙事”。 展览的副标题—痛苦与狂喜,取自1965年由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主演的关于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的电影,改编自欧文·斯通(Irving Stone)创作的纪传体小说,旨在唤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宗教背景下的信仰体系和权力冲突以及随后在流行文化中出现的古典神话。“潜流:痛苦与狂喜”首次为伦敦观众呈现邓式黑色和蜕化的想象,以及对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另一种观点。它让人联想起这部电影所涵盖的模仿与戏谑—以煽情且大众的方式重新构想已成历史的过去。

要理解邓箭今作品就应该将其置于更广泛的中国现代艺术史的背景下,作为20世纪文化发展的重要连续体进行思考。20世纪初期,在由先锋杂志《新青年》的创办者、“五四运动”关键人物之一的陈独秀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论述中,油画被用于民国时期的文化现代化。1912年,对中国影响深厚的艺术家、教育家刘海粟将裸体模特带入了彼时方兴未艾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20世纪20-30年代,在巴黎旅行和工作的中国艺术家与现代主义之间短暂却至关重要的接触令油画在20世纪中叶进入了革命模式,后成为叙述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70年代历史的主要工具。一些艺术家在改革开放时期脱颖而出—新的绘画运动在探索社会的具象作品中演变,诸如玩世现实主义等新的流派以各种风格来描绘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期日新月异的社会价值观,作品内容常常来自艺术家自己的朋友圈以及艺术家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直接描述。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粗俗审美随着高度商业化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而涌现。市场上的油画“艳俗艺术”迅速扩张,并因其表达消费主义而受到认可。

邓箭今过去十年的作品比这更深入了一步,进入了极端心理障碍的范畴,仿佛是在要求在极度消费主义社会的深刻不适的背景下对个体和集体异化进行精神分析。乍一看,邓的画作略显骇人,因为观众面对的是那些异乎寻常且怪诞的场景;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作品通过密密麻麻的扭曲肢体呈现的是未知的黑暗寓言和神话。

“漩流之光”系列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调色板。无论是蓝色、粉色、绿色还是黄色,其主体都是裸体女性、马匹和神话中的生物。在如梦似幻的场景中,躯体形态被构图刻意变形,因而造成的过度拥挤衍生出了一种欢娱的幻象,既陌生,又能从西方文化叙事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元素。这一系列画作的六边形格式也是不寻常的,这正强化了作品的人为刻意感和风格主义的表现。

《漩流之光系列No.1》的主色调是蓝和绿。画中一位裸体人物拿着长矛,横跨一只白色的骏马,而骏马下面是一个浅绿色的裸体女性形象。主要人物周围是一些较小的形象,如半人马的形象,这些可以追溯到受基督教影响深厚的中世纪宗教艺术里的天堂和地狱场景。在《漩流之光系列No.2》中,一个穿着衣服的人骑着一匹棕色的种马,人物左侧是一个带有翅膀的天使形象,模糊的人群聚集在天使后面,形成一道堡垒般的人墙,唤起一个史诗般的历史情景剧。一位女性形象再次出现在了画面的下方,她全身被苍白的绿色所覆盖,背部向后拱起。在她面无表情的面庞一侧是两张其他人的脸,暗示着一堆尸体的存在。在整个黄色场景的最上方是一个巨大的人类心脏。这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牺牲场景,将宗教神话和幻想糅杂一体。 胡斌在他的文章《欲之幻境》中捕捉到了邓箭今炽烈艳俗的画面风格:“……那些身体无不以扭曲的动作……挑战着观者的神经……一派群魔乱舞的局面!”赤裸、妥协、极端的女性形象确确实实让人感到黑暗和不安,表现出对怪诞社会现象难以名状的感受。胡斌指出,“……这些梦魇的混合体的描绘,是希望能从社会学、心理学、精神病理上对社会文化中个人秘密性层面进行探索。”在《对着月亮说胡话的人们No.5》作品中,圆形的画布充斥着粉色的身体,他们围绕着中心人物交织并纠缠在一起,进一步接近怪诞。

与这些杂乱拥挤的画面形成对比的是《内在的风景》系列中八幅独立的三角形作品。在每幅画中都有一个人体器官或身体部位,如眼睛、大脑、嘴巴、头部。八幅作品可能是成对出现的,但其排列组合可能是随机随意的。近距离观看,嘴里的牙齿由小人脸构成,更多的面孔也在张开的嘴中漂浮。一个粉红色的女性形象伸着舌头,蜷缩在头部内。眼睛内部也充满了人脸的形象。《内在的风景》揭示了人类欲望和想象的心理状态,它将人类形象融入其生物表现形态中,表明人体包含了远超于生物学功能的更多诉求。

冀少峰将邓箭今的作品描述为“对迷幻刺激的寻觅……”他的很多作品都呈现了强烈的视觉体验,以引起不适的方式向观众提出要求。在玩世现实主义凭借中国的具象绘画成名时,其背离了20世纪90年代的语汇,探索当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荒谬性。邓箭今在其作品中展现的性的怪异与社会异化的形式是极具章法的,也许这是从他这一代人的角度去反思令人不安的人性状态,并将此带入到了21世纪中另一个更为尴尬的境地。

最近对邓箭今广州工作室的探访让我发现了邓箭今受到西方艺术影响的诸多证据:墙上挂着的十字架、装裱了华丽相框的绘画、欧洲教堂的祭坛图像和玛丽莲·梦露等标志性的照片。邓箭今的绘画毋庸置疑地处于西方的圣经道德规范的条框中,如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等七宗罪,在现代时期与消费主义欲望和虚荣相重叠。他的视觉语汇营造的扭曲和循环享乐主义感觉,以及他对人类脆弱和衰亡的不断提示,主要通过一种明显受男性主导的权力来演绎,女性形象则是牺牲者的象征或者是戏谑对象。邓箭今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画家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作为广州艺术界的知名人物,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作品。特展“潜流:痛苦与狂喜”在伦敦首次展出邓箭今一小部分重要的作品,由此也能揭示中国绘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演变的多元形式和语言。

(Dr Katie Hill 何凯特,策展人,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博士,英国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现当代亚洲艺术研究生项目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