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7  编辑:王中艺

基于提升教学质量的高等院校现代设计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王威多

[内容摘要]现代设计史课程在设计课程体系中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也是衔接设计基础课程群和各设计专业课的中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契机,就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等问题阐述相关思考。

[关 键 词]高校 现代设计史 教学改革

现代设计史课程是高校各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是目前大部分设计院校教学大纲中为数不多的纯理论课程,是设计专业本科生夯实设计理论基础的关键。该课程涉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设计伦理等理论体系,通过系统梳理现代设计史发展的脉络,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该课程既在设计课程体系中起到提纲挈领之作用,又是衔接设计基础课程群和各设计专业课的中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高校的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尚存许多痼疾与不足。如何通过革新教学法以提升教学效果,还需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方式方法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问题。①笔者和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契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尝试就此问题阐述相关思考。

一、国内外设计史教学的现状比较

纵览全球,各国设计专业本科阶段的理论教学普遍受到重视。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史课程已开始出现在英国的艺术和理工院校,作为艺术史的延续和重要补充②。1972年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开始设立现代设计史课程,并制定了多达16本教材。而早在1940年美国就成立了建筑史学家协会(SAH),为史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支撑。

笔者考察近邻日本当下的设计教育,多摩美术大学(TAMABI)环境设计专业共计38门课程中,设置了建筑设计史、造园学概论、环境问题论、环境共生论、民俗建筑史等史论课程15门,占据整体课程体系的巨大比例。③金沢美术工艺大学(Kanazawa College of Art)的课程设置因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特别重视而更具特色。除在基础科目中设立美术史、工艺史、美术工艺特论、艺术批评、美学等诸多史论课程外,学校在一般教育科目中还设立了哲学、历史、文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大量史论课程,可谓面面俱到,丰富详尽,让人感叹其对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苦用心。相对更重视实践的,由原研哉主持的武藏野美术大学(MAU)造型学部,理论课程同样非常重要。综上资料数据可见日本设计教育对史论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育观念上普遍地明确理论素养是设计实务绵绵不绝的动力源泉,这也是当今日本在各个设计领域人才辈出、佳作频现的基础和保障。 University)开始设立现代设计史课程,并制定了多达16本教材。而早在1940年美国就成立了建筑史学家协会(SAH),为史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支撑。

相较而言,国内的设计史论教学相对薄弱落后,设计史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更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泥古不化、枯燥乏味的现象,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导致理论课程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水课”,而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这就造成学生的设计理论素养普遍偏低,难以对设计风格和审美判断形成正确的概念。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还包括:由于功利心驱使和缺乏宏观的文化视野,单纯强调操作实务,观念上忽视了史论课程的重要性和设计学科的研究性;僵化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缺乏教学互动,导致教学效果反馈不畅;部分史论课程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储备不足,知识更新不及时,做1个课件使用10年的情况很普遍;课程的考试考查制度死板,存在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并没有真正理解吸收知识的现象;等等。因此,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University)开始设立现代设计史课程,并制定了多达16本教材。而早在1940年美国就成立了建筑史学家协会(SAH),为史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支撑。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的是前提

现代设计史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本科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设计史的意义何在?这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史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关于历史的研究是将当代的关切投射到过去。设计史的表达具有其他历史知识和判断同样的“事后优势”,因此它能够启发和解决当下设计的问题。 威廉·冯·洪堡(W.von Humboldt)认为:“每个人都会接受前一代人的物质相传,创造性活动也绝不是纯粹创新的,而是对传统遗留的转化。”④蒂姆·本顿(Tim Benton)提倡:“以优良设计的视角来看待过去。”显然,设计史包含着人们审美和功能需求的变迁,它传达现当代最好的品位、质量、创意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宏大历史叙事。借用伊舍伍德(B.Isherwood)在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概念,在设计领域也总有一种特殊的张力,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成连续的进行时。对设计过往的了解可以促进对设计现实的批判,矫正和滋养当下的设计活动。设计史的建构和教育不仅仅指导学生什么是好的设计,更能使其在将来的设计实务中将好的品位和创意形成设计自觉。

现代设计史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设计发展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借鉴传统,汲取设计灵感和创意方法,从而明确什么是好的设计,设计为何呈现当下的面貌,设计将向何处发展,设计将关注哪些问题的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熟的设计语言和正确的设计理念。这就是现代设计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教学质量的高下也在于这一目的的实现与否。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基础

现代设计史的教学内容要服从于上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是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和途径。 鉴于时空之广阔和造物之丰富,设计史教学切不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学要点的选择也不能随意为之,需要根据效果需求在授课实践中仔细推敲取舍。首先,教学内容要兼顾深度广度,有所侧重,要重点讲授设计发展的重要结点及核心理论,作品分析要典型而详尽。其次,课程要突破单一的时序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在时序线索之上,专题讲座是更合适的内容整合与授课方式。再次,讲授设计史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当下的设计现状和动态趋势,并及时更新讲义课件,让教学内容保持新鲜活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充分考虑设计史学科的特殊性。设计史(design history)是一门具有复杂特征的人文学科,不能将之单纯地理解为“设计的历史”(history of design)。设计史的根本目的是将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不能仅仅研究设计造物的变迁。⑤现代设计史既是物质文明发展史,也是思想的历史。它不仅包含着现代艺术史和材料工艺的内容,还包含着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符号学等大量因素。只有深入讲解这些因素,才能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既便于他们理解和吸收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宏观视野和人文情怀。

四、革新课程教学方法是手段

笔者和教学团队通过不断地探索思考,将以下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基本达成使学生乐于对话、敢于表达、勤于动手的效果。

(一)互动交流式课堂

音乐教育家周荫昌说过,教育是双向的活动,否则其影响、功效和目的是难以达成的。互动式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⑥授课教师按计划提前布置话题,要求学生课后分组制作PPT演示文稿,准备讨论稿并在课堂宣讲,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展开学习与思考。而分组准备,既能提高思辨能力,也可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克劳斯·雷曼(Klaus Lehmann)指出,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参加批判性讨论之前会犹豫不决,他们缺乏挑战权威的态度”。⑦因此教师更要多加鼓励。当然,这种方式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课堂把控力有较高的要求。

(二)启发研究式学习

孔子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教育需要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将教师的智慧展示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所在。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方法,也是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效能的方法。教师在授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提出思考题和参考书目以供学生课后研读学习。这种完整的、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研究式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动手感知的训练

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认为认知、创造和动手操作代表了教育的全能运作模式。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会选取设计史中具有节点性、代表性的风格类型—如格拉斯哥学派、装饰艺术风格、孟菲斯学派、后现代主义风格等,安排“风格再现设计”的训练课题,引导学生通过手绘再现的方式来感知重要的历史设计风格。这种训练可以发挥学生的绘画优势和兴趣,通过动手实务,将感性的视觉体验和理性的设计实验结合起来,更牢固深刻地掌握设计史的教学内容。

(四)及时的课堂评价与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勤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学生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其他同学的探索精神。课堂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以便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反馈。当然,评价方式也可以多元化,如对主题讨论开展学生互评,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使学生的思考互为补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考核方式上,放弃以往结课论文或以客观题为主出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以课程讨论成绩、PPT制作成绩、“风格再现设计”成绩作综合考量得出公正评价;以课堂表现积极程度、读书与课堂笔记记录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参考。这样既杜绝了复制粘贴小论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毫无意义的情况,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秉持公正客观的设计史观,在提倡好的品位和设计时,对于不同的风格不要刻意地褒贬,因为知识形成的过程需要各种理论之间存在的矛盾争议,要留出学生自己思考和判断的空间。通过以上方式方法的实施,课程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反馈都有非常显著的提升;负责后续课程同事的良好反馈也更增加了课程组继续探索的信心。

结语

当前我国的设计和创新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时,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学是最辨证、最灵活、最复杂、最多样化的工作。柳冠中先生曾说:我们要培养“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缺乏的绝不是硬件、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恰恰是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落后”。设计最终是创新思维和丰富知识储备的体现,缺乏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的设计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我们破除陈旧、功利的观念意识,充分认识到设计史教学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革除教学痼疾,以实现提升设计史论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创新性的系统工作,要求教师在实践检验下,不懈努力、不断探索。

本文为2019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在线课程建设的“20世纪的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最终成果之一,项目号:2019YB46。

注释:
① 赖守亮.现代设计史教学方法改革刍议.现代设计史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②约翰·A.沃克,朱迪,阿特菲尔德著. 周丹丹,易菲译.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
③参见:http://www.tamabi.ac.jp/index_j.htm
④谢尔提·法兰著.张黎译.设计史—理解理论与方法.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⑤同④,第2—3页。
⑥王美艳,赖守亮.现代设计史互动式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现代设计史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⑦克劳斯·雷曼著.赵璐,杜海滨译.设计教育—教育设计.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王威多,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讲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